神學的中介性

陳佐人牧師

經文:提摩太前書4章6節;羅馬書10章8節

「你若將這些事題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 (the truths of faith),
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提前4: 6) 為什麼保羅在此不是直截地勸勉提摩
太,要"在真道上"追求與得了教育? 為什麼在真道之上要加上話語? 

「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
的道 (the word of truth)。」(羅馬書10:8) 為什麼羅馬書在此不是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我們
所傳的道? 為什麼談到基督教信仰,我們的信心要多加一樣東西呢?這樣東西在提前是
真道(truths),而在羅馬書中是信主之道(word)。我們既然是直接信主,直接傳揚福音,為
什麼還要加上"信之道"呢?似乎在我們與信仰之間,具有一種中介或媒介,就是"真道的
話語"與"信主的道"。換言之,在信仰的傳承與追求過程中,我們固然是直接從主領受救
恩,但這卻是透過真道的話語與言說來表述。

基於此種真道的中介性原則對我們了解神學的研讀,有莫大之啟迪。傳統的看法有時會
形容"神學"就是"學神"。很好,但是這個定義往往忽略了兩個重點。第一: 上帝是絕對超
越的(十誡中1-3誡)。如果上帝學是學上帝,你是憑什麼去學呢?如果上帝是一個具体的
對象,可以像學人一樣地去學祂。那上帝和其他科目或偉人有什麼分別呢?神學是學上
帝,是一個很敬虔的表達,但是很可能會因此而忽略了上帝的超越性。第二,更嚴重的
問題是它不能表達出提前4:6及羅馬書10:8中二處經文的意思。這二處的經文表明了一個
重要的神學原則,就是在我們與上帝之間具有一種真道的中介性。我們不能看見上帝,
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也沒有辦法直接去學上帝。而在我們與上帝之間具有一種中
介物,這在提前4:6及羅馬10:8中稱為"真道的話語"與"信主的道",這就成為我們學上帝
的媒介。

沒有這樣東西,我們沒有辦法去學上帝,並且學上帝的過程當中,一定牽涉作為中介物
的真道。我們在追求的過程當中,真道與話語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所有的講道與分享,
都是直接從上帝領受的。直接從上帝領受是一個敬虔的表達。但是這一個說法卻與提前
4:6及羅馬書10:8二處經文有不能協調之處。其次,如果每個人都是直接從上帝領受的話
,那誰才是那個更真實更完全的直接領受呢?而且我們是透過什麼直接從上帝領受呢?

我們的信心和信仰,基本上是一種的話語的事奉。我們直接從上帝所領受的,結果一定
要表說出來。聖經經常表明此種神學的言說條件,其中最主要的經文就是我們剛才所讀
提前及羅馬書的二處經文。而此種神學的言說或言語,必定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所以基
督教的信仰,由一開始就因為言說的條件而產生詮釋的問題。但基督教從來不擔心語言
與詮釋的問題,也不害怕多元性的問題,因為信仰必定要表達,我們一定會透過語言來
言說,而語言必定會帶來不同的見解。

「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
的道 (the word of truth)。」(羅馬書10:8) 為什麼羅馬書在此不是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我們
所傳的道? 這樣豈不是更好嗎?更直接嗎?是直接從上帝領受的,是直接向上帝學習的
。但事實上永遠是上帝先向我們講話,永遠是透過聖靈與聖經,並且我們不單只是學習
主,也是學習主的真道。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道與信,必定需要話語,或者甚至於說,
信必定需要有道。信必定要尋求真道,正如實踐必定具備理論。換言之,我們所理解的
神學,可以總結為"信仰的教導" (teachings of faith),亦即是教會?的真理教導。這個就是
theology的最佳定義。神學固然以上帝為對象,為目標,但神學的第二個字為言說
(logei),我們向上帝學習的時候,是透過言語,透過道理,這就是我們學習神學過程的
中介性。

神學固然是去學上帝,但用什麼去學上帝呢?用我們的思想?上帝所給的。是用我們的
愛心?結果也是上帝所給的。用我們的意志?也是上帝給的。換言之,這個theology的
logy也是上帝所給的。所以這個logy,這個言說,這個理論,這個傳講,仍然是上帝給的
。所以我們學習神學的過程,有一個不能逃脫循環性。我們是憑什麼的愛去愛主啊?憑
我們的愛去愛主是嗎?但是,是誰先愛我們呢?是上帝先愛我們,我們才能夠愛主。所
以我們是用上帝給我們的愛去愛主。我們是怎樣來信主啊?是憑我們的自信心嗎?不是
,是憑上帝給我們的信心。Faith is grace,這是奧古斯丁最簡單的解釋,信心就是恩典。
當人用我們的信去信上帝的時候,結果卻發現"信"是上帝給的,當我們用愛去愛上帝時,
結果卻發現那是上帝聖的愛,我們用我們的意志去追求上帝時,結果發現這意志原來是
上帝透過聖靈,在我們心中的感動,為要作成祂自己的聖工。所以我們的一切是上帝所
給的,我只不過用上帝所給的去追求上帝。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形成了神學的反思。

所以整個屬靈的追求和神學的產生過程中,我們真的會發現有一種不論在經驗上、靈性
上與知識論上不可避免的循環過程。在神學的研究過程中,上帝不可能只是對象。上帝
一定是那個作主的,我們反而是那個被動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傳
講的,不是用我們的理論去研究上帝,乃是基於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真道而去傳講這真道
。而我們的傳講、表達與表說,最終仍然是以這個道作為依歸,所以整個宣道產生的過
程,並不是說上帝需要我們去傳道,否則這個道不會被傳開。相反的乃是道本身一定會
表說,道一定會產生理解,道一定會產生愛慕,甚至道一講出來一定會產生一種對立、
衝突與審判。

所以上帝的道一定在我們中間是主動與突顯的,因此最後我們會發覺"道"必定延伸為"理"
,"道"必定表述為"話",正如我們可以說上帝愛我們,整個世界就是上帝愛的延伸。基督
來到世間也是因為祂愛我們,上帝要向我們講話,要向我們表達。

最後,回到老問題。為什麼神學不是學神?為什麼不能直接從上帝領受呢?可以,但是
每一次你直接從上帝領受的時候,你要講出來的時候,你就使你的會眾失去直接從上帝
領受的機會。可見過份強調與高舉直接從上帝的領受是有矯枉過正的危險。我們發覺最
反對神學的教會路線,往往是具有最強的神學,最強調說我們不靠人的話語,往往產生
一套最嚴密教導的教會。好像有人說我們是不需要任何理論的,而這本身就是一種理論
。人是沒辦法逃脫此種真道與理論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被造的時候,就是有這種結構
性在當中。所以我們不單單是信上帝,我們是透過"道"來信上帝,我們是透過聖靈的工作
來相信上帝,所以結果一定產生"信主之道"。我們不是單單接受上帝的愛,我們是透過十
字架來接受上帝的愛。或者,用耶穌講的話"若不藉著我,沒人能到父那裡去。" 所以人
不是直接到父那裡去,而是透過耶穌。所以整個基督教一定是同時具備那終極的與中介的
。

但是所有宗教沒有辦法解釋,如果上帝好像阿拉或那不可名的婆羅門的力量,我怎麼知道
呢?基督教提供了一個絕對完全的解答,是透過"子",透過"道",透過"言說"。所以基督教
是絕對超越的,但卻是絕對的內住。這兩者好像矛盾,但在基督教信仰中,透過三位一體
的教義卻完全結合起來,所以我們不單只是追求真道,我們要追求真道的話語。我們不單
只尋求建立信仰,我們是尋求建立信主之道。簡單來說,我們不單只要領受上帝之道,更
重要的是領受之後要"明道",最後要"傳道"。但傳道的過程是建其於"明道"的過程。明道卻
不是自生的,是"領"道與"得"道。上帝給我們開始的,好像恩典一樣。我們是領恩的。其次
要明恩與知恩。第三,要活出恩典。我們不能報答恩典,只有感恩的份兒。這個領恩、知
恩、感恩的過程,是我們基督徒生活靈程的寫照。在這個過程

中,言說是領受後要講出來的。而產生的就是神學或教義,是不能逃避的。這是我們整個
人在上帝面前追求必然的過程,求上帝幫助我們成為追求真道話語的好執事。

〔註:歸正學院上課期間每日早晨均有晨更靈修時間,本信息講於1999年6月22日,因篇幅
所限,內容略作刪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