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神學探討/蔡麗貞(三)

  
馬丁路德的神學思想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既然劉牧師介紹了我兩本書,我這裡剛好又帶了我一本書,我順便介紹。昨天
我們書房在訂書的時候提到兩本書;劉牧師就問我我比較喜歡哪一本,我就說我比較喜歡這一本;
那一本就是──信義會可能會比較喜歡那一本──《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因為裡面有很強烈、明
顯的路德的神學,不過那一本比較深一點,這一本比較有趣、比較淺顯,叫做《基督徒搬家哲學》
,這是去九月出版的;校園出版的,也可以請貴教會去訂,因為你們訂的價格相當便宜,我會請華
神來這裡跟你們買。這一本書是要送給衛牧師,不知道他今天晚上有沒有來?

我們繼續昨天晚上的主題。我們來複習,馬丁路德提出的四個口號還記得嗎?第一個:唯獨恩典;
第二個:惟獨信心;第三個:惟獨聖經;第四個:人人皆祭司。所以我們今天晚上解釋人人皆祭司
,馬丁路德在1520年寫了好幾篇文章,我們介紹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致德國基督徒貴族書》昨天
晚上介紹過了,今天晚上介紹第二本是《教會被擄到巴比倫》。

B.「教會被擄到巴比倫」

這個巴比倫是指當時天主教的教廷。天主教的教廷由羅馬被擄到了法國一個地方叫亞威農;它有一
些歷史背景,我這裡不交代。《教會被擄到巴比倫》是諷刺當時天主教廷的腐敗,主要的思想是人
人皆祭司。「人人皆祭司」是信義會或路德很看重的一個信仰,有沒有人可以解釋一下什麼叫做人
人皆祭司?它是針對什麼現象提出來的?這應該是針對天主教他們認為神職人員才是祭司。路德說
人人皆祭司,它主要的內容是什麼?祭司是幹什的?獻祭。代表百姓向上帝禱告,人人皆祭司就是
:人人都可以來到上帝面前,向上帝禱告。直接向上帝為百姓代求。還有沒有?祭司還有做什麼?
宣告赦罪。向上帝領授權柄跟宣告的恩典,所以也是人人可以來到上帝面前來領受神的話語。如果
我們把它換成今天的術語,就是人人可以來到上帝面前直接領受聖經的話;人人可以讀經,不必透
過神職人員來為我們解經,我們可以直接讀聖經。還有沒有?其實剛才有提到,我們可以為百姓代
求,可以為我們的弟兄代求,基督徒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我們有權柄可以來到上帝面前,為
我們弟兄姊妹的好處彼此代求,那這個就是所謂的聖徒相通。使徒信經裡面有一條就是聖徒相通,
因為我們彼此代求、彼此愛的溝通,所以信徒之間能夠有真正的合一。所以這是人人皆祭司的三個
內容。第一個是可以直接來到上帝面前禱告、直接來到上帝面前領受神的話語,第三個是我們可以
來到上帝面前為了弟兄姊妹的好處彼此代求。這是教會被擄到巴比倫所提出的第一個重點。

《教會被擄到巴比倫》的第二個重點是,他把當時天主教的聖禮由七個減到兩個。我把那七個聖禮
念出來;你們猜猜剩下哪兩個:第一個是洗禮,第二個是聖餐禮;第三個是告解禮──告解禮就是
認罪禱告;第四個是堅振禮;第五個是婚禮;第六個是受職禮──接受神職,或者是按牧禮──按
立牧師;第七個是臨終抹油禮──天主教臨終的時候替他抹油。七個減到兩個,這兩個是今天基督
教教會每一個教會都在做的,哪兩個?洗禮、聖餐禮。有沒有人沒有領過聖餐?如果你已經信主了
還沒有領過聖餐,牧師要跟他約談。我們這裡有沒有人是基督化家庭長大,你從小就受過嬰孩洗的
?舉手我看一下。不多,感謝主,我們這裡都是第一代基督徒。那剛剛舉手的那幾位你受過嬰孩洗
,有沒有再受過堅振禮?嬰孩洗就是你還不懂事的時候,你的父母把你帶到上帝面前為你洗禮,當
你長大以後清楚蒙恩得救,你接受耶穌做你的救主的時候,我們就為他行堅振禮。但是馬丁路德認
為在聖經裡面有明文、很清楚神所設立的聖禮就是洗禮跟聖餐禮。這是《教會被擄到巴比倫》的兩
個內容。我們今天聽起來,好像比較……基督教會比較注重神的道、讀聖經,但是在中世紀他們把
聖餐禮看得很重要,聖餐禮對他們而言,就是信主以後最重要的聖禮。所以如果搖撼了聖餐禮的話
就會引起軒然大波。這是等一下我們要提到馬丁路德所提的聖餐論。

C.「論基督徒的自由」

其實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改教的第三篇文章:《論基督徒的自由》。這一篇文章馬丁路德寫的時候
語氣很平靜,很和藹可親。馬丁路德脾氣不太好,很喜歡罵人,就是爭辯的意氣。特別他有很多敵
人,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還有後來他改教圈中本來是戰友,可是後來都吵架了;路德的脾氣是很
特別的,所以他的書裡面、他的演講、他的講道裡面都在罵人。但是只有這一篇文章表現出很有深
度、很有屬靈氣氛。很平靜很和諧,沒有路德一貫的爭辯意氣。我為什麼喜歡這一篇文章呢?因為
它反映了路德成熟的福音思想。路德在這一篇文章中充分的發揮了他弔詭思想。這是我第一次提到
弔詭這個字,可能你們以前在教會有聽人家提到,就是Paradox。”Paradox”外面的哲學界翻成是
似是而非,但是我把它反過來,我們說似非而是。用反面的方式來表達正面的思想,或者是說表面
的衝突、表面的矛盾。正、反然後合。用反面來講正面的真理,還會有表面的張力、表面的矛盾、
表面的衝突。我在學校教三個基要思想的時候,我們講到最核心的部分,它都有表面的衝突。比如
說──看我的《主流與非主流》有提到──我們昨天有講到基督教有三個最核心的教義,哪三個還
記得嗎?第一個,三位一體;第二個,基督論;第三個,救恩論。

我們先講三位一體。聖父是神、聖子是神、聖靈也是神。他們不是三位神而是一位神。上帝是三又
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三是複數一是單數,是複數就不可能是單數,是單數就不可能是複數;但
是基督教的神是又是三又是一,又是多數又是單數。你如果只強調三不講一,那基督教變成多神論
;而如果講一不講三,基督教就是一位一體;都是錯的。我們是三位一體。所以三而一,一而三,
都有表面的矛盾;所以這是弔詭。

講到基督論,是三個核心信仰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核心,基督教最大的特色。聖父、聖子、聖靈中
,第二位耶穌基督是基督教的特色。因為猶太教、回教都承認聖父是神,他們不承認耶穌基督是神
。所以三位中的第二位是我們的特色。有了子就有父,沒有子連父也沒有了。耶穌基督他是完全的
神,他是道成了肉身;道就是神性,肉身是人性;他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他的人性跟我們是
一樣的。是上帝就不可能是人;是人就不可能是上帝。因為上帝不受時空的限制,上帝無所不在,
上帝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但是人受時空的限制。我現在在救恩堂,我就不可能在靈糧堂。我們四
點的時候在那裡聚會,所以那個時候我不可能在救恩堂。我現在在這裡我就不可能在那裡。耶穌是
完全的人,他在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就不可能在北部的加利利;是人受到時空的限制,有一個開始有
一個結束。所以神性跟人性是衝突的。但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他兼備兩種本性,他又是完全的神
,又是完全的人。這個也是我們第二個弔詭、第二個矛盾;表面的矛盾。

第三個救恩論我們昨天提到的,上帝給我們的救恩是白白的禮物,白白的恩典,人一點功勞也沒有
。救恩論講到最後連信心也是上帝所給的。所以那是預定論。上帝揀選誰就把信心給那個人,那個
人就會用信心來回應上帝、接受上帝。所謂預定就是強調上帝的主權,上帝單方主動完成的工作。
那麼人有責任嗎?非基督徒就會跟上帝頂嘴了:既然都是預定的,都是揀選的,我不得救是因為你
沒有揀選我,你沒有預定我得救,你沒有把信心給我,所以我沒有責任。請問沉淪、不得救的人有
沒有責任?約翰福音說:「信耶穌得永生,不信的已經定罪了。」定罪的意思是說他有責任。講神
的預定、神的揀選,人應該沒有責任;按照理性來說,人應該沒有責任。但是聖經說神的主權不排
除人的責任;這個也是表面的矛盾。 

所以我們講三個基要信仰,講到最核心的部分,都有Paradox的現象。那路德他抓住了精隨,這個是
保羅常常用這種表達方式,我等一下會念給各位聽。那麼在《論基督徒的自由》這篇文章裡面,馬
丁路德充分的發揮了弔詭的思想。他怎麼說呢?他說:「基督徒一方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不受
任何人的束縛,不受律法的挾制。」我們來看一處聖經,加拉太書第5章第1節,我們一起來讀:「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我們不再是奴僕
,我們已經得以自由,我們從罪、死亡、律法的軛中已經被釋放了,所以我們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這是第一個,馬丁路德說基督徒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的束縛。一個信心強的人、一個信
仰強的人,他其實是諸法皆空、自由自在。如果你還說這個不能做、這個不能碰、這個不能守節期,
保羅說那是世上的小學;那是信心差的人,信心小的人。一個信心強的人,他是自由的人。但是如果
你只講這個也要小心;有時候也會放縱情慾。馬丁路德他又收了一下──一放一收,收放自如──他
說基督徒一方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但是另一方面,基督徒因為愛的緣故,他願意做眾人的僕人,
他願意受眾人的管轄。基督徒因為愛的緣故,他願意放棄那個自由。我們來看羅馬書十三章第8節: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因為愛的緣故,
他常常認為他做的不夠,他欠了別人,他做別人的奴僕;為了愛的緣故,他願意放棄那個自由。舉一
個例子。保羅在歌林多前書說:可不可以吃祭偶像之物?在某一個場合保羅說可以,因為偶像算不了
什麼,根本沒有其他的神,只有上帝,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是至高的,所以如果你相信上帝是至高
、獨一的話,根本沒有偶像,沒有其他的神,所以當然祭偶像之物可以吃;但是如果你在廟前、或在
廟會、或在一些場合碰到信心比較軟弱的主內的人,他就問你說這個祭過偶像的可不可以吃呢?保羅
說可不可以吃?他說你要為那個信心軟弱的人,他沒有你這樣的信心,他沒有你這樣的知識:上帝只
有一位,是至高的、獨一的。他沒有這樣的知識,但是他看了你吃了,他就以為好像可以吃,保羅說
你要為那個問你的人、那個信心軟弱的人放棄吃的自由。所以基督徒一方面是最自由的人,一方面因.
為愛的緣故他願意做眾人的僕人,受眾人的管轄,他願意放棄那個自由。也就是說這是在自由中做奴
僕,這叫做Servitude of Libertye;剛才是Liberty of Servitude。你們大概不會拼,我拼給你們:s-e-r-v-i-t-
u-d-e;這個是奴隸、做奴役、被奴役、被轄制的意思。 Liberty如果你不會寫就寫Freedom,Freedom of
 Servitude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Servitude of Freedom,在自由中做奴僕。基督徒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我們已經從奴隸中被釋放、得自由;但是我們因為愛的緣故,我們在自由中做奴僕。這是路德發揮
表面矛盾的思想。

路德第二個他說,因信稱義的人我們不靠行為得救,但是我們卻要從信心中自然的流露出好行為來。
我再講一次:因信稱義的基督徒我們不靠行為得救,但是我們得救以後,要從信心中流露出好的行為
。又不靠行為,可是又需要好行為。這個也是張力。第三個他說信心是恩典,不是人的功勞,不是的
好行為,但是信心又是首要的善功──第一個好行為:The first good work。就是他在玩Paradox的遊戲
。信心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的功勞,不是人的表現,不是人的行為;但是信心又必須是首要的善功
,第一個功德,第一個好行為;沒有信心就不可能有好行為。舉一個例子,耶穌在登山寶訓說你們若
不饒恕人,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所以難道我們是用饒恕別人來換取天父的饒恕我們嗎?天父饒恕我
們、赦免我們這是白白的恩典,所以不是靠我們饒恕別人來換取天父饒恕我們。但是為什麼耶穌說你
們若不饒恕人,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我們是不是用饒恕來換那個饒恕?用比較小的饒恕來換比較大
的饒恕?怎麼解釋那一句話呢?你們若不饒恕人,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信心不是我們的功德,可是
信心又是首要的功德。這裡應該這樣解釋:我們不是靠著饒恕別人來換取天父的饒恕,但是一個蒙上
帝赦罪的人,若是他不肯去饒恕別人,證明他還沒有經歷那真正的赦罪。理不理解?我們蒙赦罪不是
因為好行為,不是因為我們願意去饒恕別人;但是一個蒙恩得救的基督徒,如果沒有好的行為,如果
不願意饒恕別人,那麼他得救的真實性也是很可疑的。我們不是靠好行為來得救,但是一個得救的基
督徒如果沒有好的行為,那麼他的得救是很有問題的。

所以我再複習一次,在這一篇文章--《論基督徒的自由》裡面他用了三個paradox。第一個,基督徒
是最自由的人,也是最不自由的人;第二個,我們不靠行為得救,可是得救以後要有好的行為;第三
個,信心不是好行為,不是我們的功勞,可是它又是第一個善功,第一個好行為。

6.內憂與外患

我們接著要來進入馬丁路德他改教以後,圈內的一些內憂。剛才我們提到了人人皆祭司,人人皆可以來
到上帝面前領受上帝的話語、解釋上帝的話語。就是解釋聖經的權柄在過去是操在教皇的手中,是操在
那些神職人員的手中;但是馬丁路德把它釋放出來,他說人人都有讀聖經、解釋聖經的權柄。這是給基
督教一個很好的信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但是人人皆祭司相對之下也給基督教帶來了另外一個麻煩。
既然人人都有解釋聖經的權柄,那如果我的解釋跟劉牧師的解釋不一樣的時候,你們要聽他的還是聽我
的?我看見有人把紙趕快掩在臉上。劉牧師是我的學生,所以你們要聽他的還是聽我的?那我要找一個
更高的權威,如果我講的話跟唐崇榮講的話,要聽誰的呢?

  所以從改教以後基督教裡面的宗派現象就開始出現。為什麼會有信義會、有長老會、有浸信會、有
旬禮會、有衛理公會?人家天主教只有一個,為什麼基督教裡面四分五裂?是不是很沒有見證?天主教
比較合一,是不是?比較順服;基督教每一個都很「ㄍㄠ ㄍㄨㄞˇ」。都不服別人。你如果買我的《主
流與非主流》,裡面第三章就有宗派的由來,基督教宗派的由來。宗派的由來主要就是人人皆祭司這個
教義所引發出來的。那宗派現象究竟是罪惡呢?錯誤呢?還是是健康正常的呢?如果為解經吵架、甚至
打架,那這叫宗教戰爭,那就是錯誤,那就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我們解釋聖經的時候可以很豐富、很多
元,就是在次要真理--什麼叫次要真理呢?就是剛才那三個基要信仰之外的,跟你得救與否沒有直接
關係的教義、神學問題,我們叫做次要真理。在次要的信仰上,我們可以容許多元的解釋。像四福音,
他會用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耶穌所講的某一句話、某一個動作、某一個神蹟。聖經容許有這種多元的現象
,我覺得這是健康而正常的;彼此尊重、互相補充、彼此欣賞。但是這是基督教吵了四、五百年才得出
來的一個結果。在過去基督教;或是基督教跟天主教曾經為了信仰的緣故、為了解經的緣故,彼此吵架
甚至彼此打仗。在德國曾經為了信仰的緣故打了三十年的戰爭,死掉了幾百萬人。這是我們基督教內部
的悲劇。所以從這些慘痛的教訓裡面,神的兒女──基督徒就漸漸有了宗教寬容的思想,學習去尊重跟
你不一樣的人他們從上帝那裡領受的亮光。但在馬丁路德的時代,他們還在學習那樣的功課。所以為了
解經的不一樣,他們就開始有一些內部的分裂。這就是我講義所說的「內憂」。所謂的外患是指天主教
;天主教或神聖羅馬帝國或始土耳其;這是外來的壓力,他們要捉拿馬丁路德。那我們今天晚上只講內
憂;內憂裡面我只講兩點。

A.     重洗派與農民戰爭

農民戰爭是由重洗派或者是重洗派這種比較激烈的改教家所推動的。重洗派是今天浸信會的老祖宗,
所謂重洗,就是他們反對嬰孩洗,他認為嬰孩還不懂事的時候,還聽不懂聖經的話,還不認識耶穌基
督,那嬰孩的父母就為他施洗,他們覺得這個不夠。不代表那個嬰孩重生得救了。必須要在那個小孩
長大以後,他經歷了重生才替他施洗。這個叫再洗一次的意思。重洗,他是反對過去傳統的嬰孩洗。
他的理念其實是不錯的,是很好的,很高的理念,強調重生的經歷;強調得救以後要過聖潔的生活。
但是早期的這些重洗派,他們比較激進,他們希望用比較激烈的方式來徹底改革。結果在內部就造成
了一些流血事件。這一派的人我們叫做激烈派,比較激烈的改革家。他們認為馬丁路德的改革還不夠
徹底。這些激烈的改教家,後來煽動德國境內的一些農民。那我就開始解釋一下背景:農民戰爭。這
個是馬丁路德一生中比較被人批評的。馬丁路德是我們神學院很多老師心中的英雄人物,就是他因信
稱義的福音,他講很多的真理講的很漂亮,但是他一生中總是會有一些失敗──沒有不犯錯的神學家
。路德在農民戰爭的時候,他捲入了政治的糾紛,所以那個時候他做了一些決定後來被人家批判。

我們稍微提一下。當時德國的農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要付很多苛捐雜稅,要給政府還要給教會;再
加上當時通貨膨脹,十字軍東征打通了東西交通,帶來了商業的發達。人民的生活好像應該改善了,
但是因為通貨膨脹,所以最吃虧的就是那一些拿固定工資的農民。他們是佃農,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
。他們都向地主──就是貴族,那些貴族都是基督徒,都是主內的兄弟姊妹。這些拿固定薪水的農民
,他們受到最大的害處,因為通貨膨脹。所以生活都很困苦。馬丁路德的改教,他的改革原來是宗教
性的,可是因為這些激烈派的改教家,他們要推動比較快速的,比較激烈的,比較流血性的革命,所
以帶來了社會性的改革。我再講一次,宗教改革本來只是信仰,宗教性的;可是因為激烈的改教家介
入,後來就演成了社會性的改革。而馬丁路德一開始是很同情這些農民,他曾經寫過好多文章來攻擊
那些地主們,那些貴族們──那些原來永固保護他的貴族們。他們放高利貸給農民,抽取很多的利息
。所以一開始農民都把馬丁路德看做是他們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好朋友。馬丁路德也曾經努力的協調
,貴族跟那些農民之間的衝突,都是基督徒──剛開始在德國境內都是基督徒。馬丁路德對這些貴族
說:「你們要在上帝面前悔改,你們要放棄高利貸,才能夠降低上帝的憤怒。否則的話上帝會用其他
的方式來懲罰你們。上帝才是你們主要的對頭。」所以他一開始其實是在幫助農民,可惜在激烈派的
煽動之下,農民要求改革越來越肆無忌憚,他們就開始去搶教會。當時最有錢的就是教會,就是那些
神父、修女、修道院。就有很多的教堂、修道院被搶劫。有一些修道士就被殺了,就變成了激烈的流
血革命。所以馬丁路德原來是同情農民,但是農民暴動,後來馬丁路德就開始寫文章攻擊那些農民。
那些激烈派的人比他還可惡,所以我念這些激烈派的人的煽動文字:「馬丁路德說:『窮人有信心就
夠了,他沒有看見高利貸跟苛捐雜稅,阻礙了窮人接受信仰嗎?』馬丁路德口口聲聲說有神的福音,
有神的道就夠了,他難道不知道在那些生存邊緣掙扎的人,沒有時間閱讀神的道嗎?」

過去幾天好多人來跟我介紹這一期的商業周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你們有沒有看?這是很嚴重的
現象。台灣現在貧富的懸殊越來越嚴重,好像已經到了60幾倍的懸殊的差距,如果政府或是社會還不正
視這個問題的話,貧富懸殊太嚴重的話會引起內部的不安。這個要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我們自己也要
小心。因為教會很多都是有錢人。這些激烈派的人說:「你們看那些貴族,你們看那些地主,他們以高
利貸在吸允百姓的血;而馬丁路德還在那裡說風涼話。馬丁路德說『農民不應該反叛,因為上帝已經把
劍(就是維持治安的劍)交給了統治者。』但是劍的能力是屬於整個社會,現在這些統治者,這些貴族們已
經顛倒是非,已經顛倒真理,他們將要從寶座上被推下來。現在時機已經到了,來吧!我們不用怕敵人
,衝阿!格殺勿論!」這是一些煽動性的文字。所以德國境內的很多教會、教堂就被搶,被燒;很多人
死了。有一些地主,有一些貴族,他們聽了馬丁路德的話,就真的悔改了,就真的放棄那些苛捐雜稅,
他們取消了農民的奉獻等等。但是你總知道改革會比較慢一點,激烈改革通常會比較快,溫和改革就是
很慢。所以農民在那些激烈者的煽動之下他們迫不及待了。馬丁路德進入農民中間協調無效,他就開始
寫文章來斥責暴力,就開始罵這些農民。他說農民是一群瘋狗,如果不加以制服的話,那個瘋狗反過來
會咬人。而且如果農民公開叛變的話,那麼就是在上帝法律的庇護之外。反叛就是謀殺。他說農民的暴
動好像火一樣的燒毀了全地,使很多人成為孤兒寡婦。路德最後罵農民的文章最後就說(那句話很厲害)
:「一切的革命,都是背叛上帝。」他講的這個革命是在講社會革命,是在講農民暴動。但是路德忘記
了他的改革也是宗教革命。所以路德的那一句話:「一切的革命,都是背叛上帝。」為那句話,為這個
態度,路德跟德國為了宗教改革付上很大的代價。 

原來,德國南部的人,是天主教徒,但是很有可能會變成基督教的勢力範圍,但是因為農民的暴動,因
為馬丁路德的傾向地主,傾向貴族的態度,所以使得德國南部的人,到今天為止,他們都還是回到天主
教的懷抱。他們對改教運動就失去了同情。這一件事情,有人說是馬丁路德一生的敗筆;因為我不是信
義會,所以我講話應該算是比較中立。我覺得路德他站在任何一個立場都會被人家罵。恐怕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就是當政教有衝突的時候,你要很小心。如果你站在農民這邊,推動激烈的革命,有很多人
會死掉;但是如果你站在地主這邊,有人就說路德是投機份子,因為知道貴族是他的保護,是他的支持
者,所以他犧牲了農民。所以後代有很多人在分析這件事情。有一個天主教的歷史學家,他說:「這一
個馬丁路德一杜所棄決的運動(就是農民暴動),實際上是由他自己發起的。」他是說,農民暴動,農民
叛變,其實是馬丁路德發起的。我覺得這句話有一半是對的,有一半是錯的。所謂對的部分就是因為宗
教改革本身就是革命,馬丁路德對教會的批判,對腐敗教會的批判,他爭取信仰自由,這一個改革運動
,卻喚醒農民參與社會運動的自覺。解放了,爭取自由。但是我說一半不對是因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是限於信仰,宗教的層面,宗教的領域;而不是社會性的,不是政治性的。這個等一下馬上要進入我們
兩個的國度觀。路德一直說不要混淆這兩個領域,一混淆就慘了。所以天主教歷史學家所講的話,是有
欠公平。這一次農民戰爭,受創傷最深的其實是路德的心理。路德其實他掙扎得很厲害,他也不是一開
始就支持貴族;他一開始是罵貴族。他一開始是支持農民。所以歸咎到最後的原因,應該還是屬於激烈
派的改教家。路德他最害怕的是宗教的自由,剛才說基督徒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但是有時候他也會害怕
那個自由。宗教上的無節制,如果你濫用那個自由,就像保羅說的,濫用那個自由其實也不對,剛剛開
始有提到。馬丁路德害怕宗教上的自由,如果濫用了那個自由,會導致社會的動亂。所以他在這一次的
事件上他會表現比較嚴厲。路德認為基督徒雖然是自由的,卻要為主的緣故,順服在上執政掌權的。他
說保羅也是這種態度。保羅那個時候也有奴隸制度,保羅也知道有奴隸制度是不對,但是時機還沒有成
熟,那要為主的緣故來順服社會既存的制度。他勸婦女也是這個態度。時機還沒有成熟,所以不用太急
著要革命。如果要急著革命的話你自己先受傷,要尊重社會既存的制度,雖然人人受照是一律平等,沒
有人能夠去剝屑他人的利益,但是如果藉口在基督裡的自由跟平等,用暴力來推翻制度,來破壞秩序,
這個是上帝所不允許的。而路德說連耶穌基督自己也放棄了祂身為神子的權柄,祂把自己服在羅馬帝國
凱撒的權柄之下。路德認為基督徒的自由是屬於宗教性的而不是社會性的。所以他反對農民把天國的性
質──因信稱義是一個天國的性質。把他轉換成為今世物質的國度。所以他在處理農民戰爭的時候態度
會比較嚴厲。我們現在不去批評馬丁路德那件事情,我覺得他做任何一個決定都會被人家罵。 

那我們現在進入兩個國度觀:這個比較屬於我們教會裡面的範疇。馬丁路德把他分成兩種國度:一個國
度是上帝的國度;另一個是撒旦的國度。我們不用去管撒旦的國度,我們現在管上帝的國度。他把上帝
的國度分成了政府跟教會,政教的關係。整個中世紀是一部政教鬥爭史。政治的領袖就是君王;教會的
領袖是教皇。教皇跟君王在爭奪領導權,這是整部中世紀的歷史。我們來看馬丁路德怎麼樣來回應政教
的關係。他說:「整個上帝的國度包括政府跟教會,政府跟教會都是上帝所設立的制度,這兩個領域是
分開的領域,可是彼此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今天晚上講的都是比較有深度的神學,所以頭腦要清醒
一點,跟前面兩天不太一樣了。他說;「政府跟教會都是上帝所設立的制度,是分開的領域;可是彼此
有密切的關係,彼此要互盡義務。」我們先講政府。上帝所設立的第一個制度就是政府。政府所管的層
面,是社會、經濟還有家庭層面。教會的層面,教會的領域,主要是宣講福音,領人信主。所以他是分
開的領域,是不同的層面。在政府的這個層面是要透過法律,透過理性,透過權柄。教會那邊,是要透
過基督、透過福音、透過聖靈。你可以這樣分:一個是外在的能力,法律嘛,理性嘛,權柄嘛,可以看
見的;但是基督、福音、聖靈都是內在的。屬靈的層面。這個是分開的領域。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有密切
的關係。要互盡義務。政府要保障社會的秩序,政府有配件權,羅馬書第13章說的,政府有維持治安,
賞善罰惡的功能。政府要維持秩序,讓教會在安定的社會中可以傳福音。這個是政府對教會的功勞、功
能。那教會對政府有什麼功能呢?教會要用神的話,來引導政府;教會要用神的話,來糾正政府。如果
政府沒有好好盡到維持治安的功能,教會要來糾正。所以他說兩個領域是分開的,不要混在一起,就是
他們彼此互盡義務。他為什麼要罵農民暴動呢?他說農民暴動是把這兩個國度,這兩個領域混淆在一起
,祂能把慈悲放到了地上的國度,如果你犯法,你暴動,你殺人,就要接受地上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那
個時候就不要講上帝的慈愛,在那個時候你要講上帝的公義。地上的國度是一個憤怒、公義、嚴厲的領
域,如果你犯法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如果你進入了屬靈的領域,你可以得到上帝的赦免,所以這
兩個領域不要混在一起。他就認為農民的暴動混淆了這兩個領域。所以我再講一次,教會要用神的話來
引導政府,糾正政府。而政府對教會有什麼義務呢?就是要維持治安,讓教會在比較安定的社會裡面可
以好好的傳福音。 

我舉一個例子:
譬如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說中國大陸現在是全世界基督徒最高的地方嗎?
苦難不能夠綑綁神的道,福音在越苦難的地方就越能夠看出他的堅定,他的堅韌力。但是文化大革命的
時候,中國大陸將會沒有任何的發展。中國大陸快速的生長是在鄧小平開放以後,自由化以後。當政府
維持治安的功能彰顯出來以後,教會會跟著得到益處。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在無政府狀態的時候,教
會也是被壓抑的。

所以這兩個領域是彼此要互盡義務。不過馬丁路德所講的情況比較適合歐洲跟美國或者是舊約的以色列
人。因為他們比較是基督教國界。就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基督徒。連政府的人員也是基督徒。比較不適合
台灣。因為台灣基督徒比例只有百分之三。我們的政府大部分不是基督徒,所以你要用神的話去引導他
,當然沒有人理你。你可以發出社會良心的話,當政府有很明顯缺失的時候,教會可以講話,但是對政
府沒有強制力。

馬丁路德他攻擊過去一千年中世紀教皇所主張的宇宙統治權,他說政府也是上帝所設立的,在政治領域
裡面,政府是最高權威,但是如果進入了屬靈的領域,教會是最高權威。兩者之間彼此要互盡義務。如
果政府很邪惡,很強暴,而教會沒有去指責他,那麼教會失職。當農民暴動的時候,他認為教會沒有好
好的去協調農民跟貴族之間的衝突,所以他認為當時很多傳道人沒有好好盡到上帝僕人的職分。

但是馬丁路德他自己在處理農民戰爭的時候,他看到難處。他不是告訴那些農民說你們要為主的緣故順
服在上執政掌權的嗎?但是到了一個階段,神聖羅馬帝國跟天主教這兩個原本是政教之爭,這兩個是仇
敵。可是在馬丁路德那個時代,這兩個仇敵他們突然變成好人了,就是突然變成好朋友了。希律跟比拉
多那天就變成好朋友了。他們要同時的抓拿馬丁路德。馬丁路德告訴那些農民說你要為主的緣故順服那
些在上執政掌權的,然後現在執政掌權的羅馬帝國要來抓拿馬丁路德的時候,馬丁路德自己應該怎麼辦
?要不要順服?他按照羅馬書13章跟彼得前書第2章的原則,把他極力的教導,我們要順服在上執政掌權
的,他自己也努力執行這個原則。所以他斥責農民暴動。但是當他實際面對這個現象的時候,就是1531
年的時候,政治的羅馬帝國,跟教會的教皇同時合作要來抓拿馬丁路德的時候,馬丁路德他面對一個很
尷尬的情況:如果他按照自己的教導他就是要被抓了,所以那個時候他就說這些基督徒的貴族們,是不
是可以用武力來抵抗皇帝,抵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來保護馬丁路德。他說這是一個司法的問題,是一
個法律的問題,他願意交給法學家去處理。他說我是神學家我不處理這個問題,你們自己去處理。上帝
那個時候剛好替他解圍。那個時候土耳其剛好入寇羅馬帝國,所以皇帝忙著去抵抗外寇,所以就轉移了
注意力,暫時解決了馬丁路德這個尷尬的場面。也就是說,當馬丁路德以教會的領袖面對政治的壓力的
時候,他自己也有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就突然清醒了;他覺得他應該退回到屬靈的層面。因為
他是神職人員,上帝所賦予他的主要功能是教會的牧養工作。

所以我們再看下一個,下一個我們要講聖道神學。

3.路德的聖道神學(Theology of the Word of God) 

對馬丁路德而言,人民靈性的改進,比政府的改革還要重要。如果人民的靈性沒有突破,道德腐敗的話
,那麼你再怎麼樣改進政府也沒有用。所以他就從政治的領域退回到他所蒙召的屬靈的領域。馬丁路德
說這個事就病得很厲害,真正醫治的良藥是屬於上帝國度的領域,而不是屬於政府的領域。政府的領域
只是外在的,法律的制裁不能夠使人的生命變好。要使人的生命變好、道德有所改善這個是傳道人的職
分、這是基督徒的職分。所以他最後比較清醒了,他退回到屬靈的領域。真正醫治這個社會的良藥是屬
靈的領域,也就是宣講上帝的話語。

聖道神學是馬丁路德神學的中心。他把神的話、神的道分成三個層面。

A.     寫成文字的道

第一個層面是聖經,也就是白紙黑自寫成的神的道。

B. 在講台上所宣講神的道

第二個層面就是我現在在講台上宣講、教導神的話。一個是文字的形式,一個是口傳的形式。

C. 成了肉身的道,就是耶穌基督自己

第三個層面,也就是最重要的層面,就是成了肉身的道,也就是基督論──耶穌基督自己。神的道有三
種形式;一個是你們每天要讀的,寫成文字的道,第二種是你們禮拜六、禮拜天來到教會聽講台所宣講
、所教導的神的道。第三個是最重要,就是講台的宣講跟聖經的背後的那個真正的主角,就是耶穌基督
。成了肉身的道。

基督論是馬丁路德他最成熟的時候他神學論的中心。我們要從這裡進入他的聖餐論。因為聖餐論是信義
會一個很重要的教義;也是跟其他教派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4.路德的聖餐論

聖餐論是馬丁路德跟其他神學領袖吵的最激烈的一個神學問題。因為我們這裡不是在上神學課,所以我
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講解。過去馬丁路德在聖餐論上他最主要的敵人是天主教──那是外患。但是到
了1520年以後──就是宗教改革過了三年以後──馬丁路德在聖餐論最主要的對手,是改教圈裡面、基
督教圈裡面的領袖。那個基督教領袖的名字叫做慈運理。他是德國北部蘇黎士的教會領袖;南部是日內
瓦,日內瓦是加爾文;北部是慈運理在那裡牧養。我們只看這兩個領袖他們對聖餐論之間不一樣的地方
。也順便認識你們信義會自己對聖餐論的看法。

我們從兩點來說:馬丁路德在聖餐論的觀點上強調字面解經;慈運理在聖餐論上他比較主張是靈義解經
。

我們先停在這裡:

什麼叫字面解經?什麼叫靈義解經?耶穌在設立最後的晚餐的時候,耶穌就拿起餅來,說這是我的身體
,拿起杯來說,這是我的血。他拿起餅來說這是我的身體;This is my body;如果你用字面解經的話就
是說,這餅就是我的身體,餅是麵粉做的,但是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慈運理他說餅不可等於人,餅是
麵粉做的,所以這是我的身體,那個「是」應該說這餅是象徵我的身體,這個餅是代表我的身體。了不
了解?馬丁路德堅持用字面解經,那個餅就是耶穌的身體。但是慈運理說,錯了,那個餅是代表耶穌的
身體、象徵耶穌的身體。慈運理跟馬丁路德都是口才非常好的領袖,兩個人針鋒相對,你來我往。慈運
理說,好,聖經裡面說,耶穌說我是真葡萄樹;人怎麼可能等於樹呢?所以應該說,我就好像真葡萄樹
。我是羊的門,人怎麼可能是門呢?我是磐石;人怎麼可能是石呢?當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這個是應該說是象徵的意思、代表的意思。馬丁路德說,好,沒有錯,耶穌在其他地方說我是什麼、我
是什麼的時候是用象徵的方式。惟獨在聖餐、聖禮的這個事情上應該用字面解經。這個餅就是我的身體
,所以當神職人員、牧師祝禱以後我們所領的餅、所領的杯,就等於耶穌的身體跟耶穌的血。我們在吃
耶穌的身體、我們在喝耶穌的血。這是路德字面解經。那既然是在講身體、講血,那他強調的是耶穌的
人性,還是神性?人性。人才有身體、才有血,上帝是靈。所以慈運裡就跟他說,路德先生,如果你要
用字面解經的話,你認為這個餅就是身體、這個血就是杯的話,那我們強調、在聖餐禮拜與我們同在的
是耶穌的人性囉?路德說是的,我強調耶穌的人性。他為我們身體擘開了,為我們血流出來了,這是他
道成肉身的延續。慈運理說,路德先生,如果那是指耶穌基督肉體的人性,跟肉體的血的話,那麼請問
,如果我們把他換成二十世紀的話,同一個時間,靈糧堂在領聖餐,救恩堂在領聖餐,那耶穌的身體要
跟靈糧堂同在,還是跟救恩堂同在?人的身體是受到時空的限制、人性是受到時空的限制;除非你說那
是強調神性,若是象徵,強調神性,神性才有可能無所不在。那你既然要強調那是人性的身體跟人性的
血,怎麼可能台灣的基督徒在領聖餐的時候,美國也同時在領?如果靈糧堂到這裡開快車一分鐘就到了
,但是如果同一個時間美國跟台灣都在領聖餐,那耶穌是跟美國同在還是跟台灣同在?他的身體不可能
分割,不會說一個本尊、一個分身。所以了不了解辯論的所在?所以馬丁路德好像有一點是居下風;路
德不是省油的燈,他說沒有錯,耶穌基督人性的身體跟血是受時空的限制,在耶路撒冷就不可能在加利
利;但是復活以後的耶穌基督,他的身體吸收了神性的無所不在;很厲害吧!他說你看,門徒關起門來
在禱告會的時候,耶穌突然進到他們中間,說願你們平安。請問耶穌的身體怎麼進到他們當中呢?因為
他吸收了神性的無所不在,他可以穿牆越壁。我們暫時停在這裡。所以馬丁路德跟慈運理就針鋒相對,
路德有一點強詞奪理,但是也不是沒有道理;復活以後的耶穌基督他的身體,的確跟他在世的時候身體
不一樣。他是榮耀的身體、是不朽壞的身體。

第二個兩個不一樣的地方,慈運理強調信心。我們領聖餐的時候,有信心的人領受耶穌基督同在的祝福
、同在的實際。慈運理說信心很重要,信心使耶穌基督的同在變成很真實的。雖然你看不見耶穌,雖然
你看見的是餅跟杯,但如果你有信心的話,耶穌就與我們同在。那你聽路德怎麼說。路德不是強調信心
;你會覺得奇怪:信義會,信義會最重要的就是信,因信稱義;路德不是很強調因信稱義的福音嗎?那
這一次他怎麼不強調信心呢?路德說信心很重要,又信心的人就可以享受耶穌的同在。在領聖餐的時候
耶穌就與我們同在;沒有信心的人,就吃喝自己的罪,他不能夠享受耶穌同在的祝福。路德在這裡講的
很漂亮,他說但是聖餐最重要的不是人的信心,信心不是耶穌跟我們同在的源頭,為什麼神與我們同在
?為什麼耶穌基督在聖餐裡與我們同在呢?那是因為耶穌所設立的、耶穌用他的話語所設立的,所以神
所應許的話、神的應許才是耶穌與我們同在的源頭。我再講一次:馬丁路德說不是信心使上帝跟我們所
裡的約生效。那個約,身體跟血是上帝立新約的表徵,這個一立了約為什麼會生效呢?不是我們的信心
使那個約生效,而是因為上帝應許的話是約生效。十二使徒裡面猶大沒有信心,但是不會使耶穌與我們
同在的應許生效;其他的十一個使徒還在享受耶穌的同在。有信心的人就可以享受,沒有信心的人就不
能享受。不是我們的信心使同在成為真實,而是因為上帝的話語、上帝的應許使約生效。所以講義就說
信心不是恩典的源頭,信心是回應上帝的應許;信心是回應性的。我昨天就講了,信心不是我們蒙恩的
條件,我們蒙恩是因為上帝單方、主動的工作。這個是路德一貫所堅持的,非常漂亮。不是看人的表現
,不是因為人的信心,而是因為上帝單方、主動給我們的禮物,上帝主動給我們的應許。有信心的人就
可以領受,沒有信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使應許失效。所以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馬丁路德比較漂亮。

我再講一次慈運理跟馬丁路德在聖餐論有兩個爭執,第一個要字面解經還是靈義解經,我覺得路德比較
強詞奪理。但是在第二點強調信心還是強調上帝主動的應許,我覺得路得比較漂亮。因為救恩本來就是
上帝單方主動完成的。聖餐是道成肉身的延續,耶穌成了人,身體跟血就是代表他的人性。

我覺得路德他的聖餐論雖然跟很多改教的領袖不一樣,但是至少他抓住了三個很漂亮的解說,我也希望
信義會的弟兄姊妹你們在領聖餐的時候,你們如果抓住了路德這個精神的話,你們領聖餐應該比其他的
教派更有深度。他怎麼解釋聖餐呢?分三點:

A.     信心並不是構成耶穌與我們同在的關鍵因素,或上帝施恩的條件,信心只是回應神的應許(respons
ive),信心不是神施恩的源頭(causative)

第一個信心並不是構成耶穌與我們同在的關鍵因素,信心不是上帝施恩的條件,信心只是回應上帝的
應許──responsive。它不是神施恩的源頭,施恩的源頭是上帝的應許。這是第一點。你要把注意的焦
點放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人的身上。

B.     神透過設立聖餐的應許與我們同在,是出於祂單方、主動的應許。

第二點我剛剛講了:上帝透過設立聖餐的應許與我們同在,這是因為他單方、主動的應許。不會因為人
沒有信心而失效。你沒有信心你沒有辦法享受那樣的福氣,但是不能夠使那個應許失效。那個應許還是
有效;其他有信心的人他們繼續領受那個同在的祝福。就像哥林多前書,他們有的人先吃不等後面的人
;有的人醉酒、犯罪,他們不能夠領受耶穌同在的祝福;但是也不能夠那個應許失效。其他有信心的人
在領聖餐的時候照樣享受耶穌的同在。

C.     聖餐中看的見的杯和餅,是道成肉身的延續,耶穌基督擘開的身體和血,代表了耶穌基督受苦的人
性,這個人性保證了我們的救恩。

聖餐裡面我們所吃的餅、所喝的杯,這是耶穌的肉身,是道成肉身的延續;餅代表耶穌擘開的身體,杯
代表耶穌為我們流出的寶血,也就是說餅跟杯代表耶穌的受苦,他為我們受苦的人性,這個人性保證了
我們的救恩。他受死、受苦,讓我們可以得救。他代替我們承受罪的咒詛,釘在十字架上,保證我們的
救恩。所以這三點應該是信義會在聖餐論上三個很漂亮的真理。

最後我們來看路得的十架神學。

5.路德的十架神學

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與慈愛。當人認知自己絕望無助(hopeless and helpless)
時,才會發現上帝能力的源頭。我們在極度掙扎軟弱中,卻找到了最大的力量。這種試煉,以及信心的矛
盾與掙扎,是基督徒醫生的掙扎。

如果你要聽有關馬丁路德的演講,不聽十架神學就好像沒有吃到主食。十架神學是路德非常漂亮的神學。

十架神學有人稱它做辨證神學──Theology of Dialect。Dialect就是正、反、合,一種辯證的方式。或者是
我剛才所說的paradox,弔詭的神學,用反面來講正面的真理;由表面的衝突可是把真理最漂亮的地方表
達得很清楚。這裡馬丁路德他是學習保羅來表達福音的方式。十字架就人看來是愚拙的,卻是上帝的智
慧──似非而是。十字架就人看來是羞辱的記號,卻彰顯上帝的榮耀。十字架是人的軟弱;祂因為人的軟
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彰顯復活的大能。用反面的思想來表達正面的真理。十字架就人看來是愚拙、羞辱
、軟弱,卻彰顯上帝的智慧、榮耀、大能。耶穌的死亡、埋葬卻隱藏了復活、無限生命的大能。馬丁路德
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音樂家,他一生創作了38首詩歌,我們第一天晚上有唱一首他的詩歌。路德有一首詩
歌很膾炙人口,可是台灣好像沒有人唱過,好像沒有翻譯成中文。我唸他的歌詞給各位聽,那種弔詭的思
想,它說:連宇宙也容不下的耶穌(因為耶穌是道,祂是創造宇宙的創造主)卻安睡在馬利亞的懷中,祂取
了嬰孩的形象,卻支撐宇宙萬物的存在(祂是一個柔弱的嬰孩,卻支撐宇宙萬物的存在)。路德說看不見的
上帝,卻靠著看的見的耶穌彰顯出來。這一位耶穌基督,祂又是上帝、又是人,祂死了卻又是活的;祂是
會朽壞的人,祂卻又是不朽壞的上帝。舉凡人間一切的矛盾,都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找到答案。人間一
切的矛盾,都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找到答案。十字架就是最大的弔詭、十字架就是最大的矛盾,其實我們看
見聖經裡面有很多這種弔詭的思想,這種似非而是的表達。我舉幾個聖經中的例子。耶穌曾經對門徒說過
,你們當中誰做首領的,應當先做什麼?做僕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卻賜恩給謙卑的人。你們若在上帝
面前自卑,上帝就叫他升高;如果你們在上帝面前驕傲,上帝就讓你降卑。耶穌說一粒麥子若是不落在地
上死了,就不能結出許多的子粒來。你要有生命的表現一定要先死,而且要死的透。保羅說我們這些基督
徒好像是貧窮的,卻是富足的;我們似乎一無所有,確實什麼都有。保羅他在面對很多逼迫苦難的時候,
他說我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

我們來讀一處很弔詭的表達。哥林多後書第四章11到12節,我們一起來讀,請:「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
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
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這種死死生生,表面的弔詭,你要生就要先死;表面上是死,實際上卻是活。十
字架看起來是死亡的記號,因為耶穌基督被釘死了;可是祂卻隱藏了復活的大能。所以路德他在十字架的
真理上他有很深刻的領會,馬丁路德跟保羅很像,祂生命中遇到很多的逼迫、很多的苦難。他常常沮喪,
可是他每一次都經歷了他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在沮喪、在苦難、在困難的時候,仍然要仰望十
字架。你要思想上帝的作為;復活常常是隱藏在死亡的背後,你看起來好像是黑暗、沒有出路,可是上帝
讓我們經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片的黑暗、絕望中卻隱藏了一片生機。所以你們看到在逼迫中的教會
,他們常常會經歷到上帝的恩典、上帝的大能。

基督徒在患難的時候,在對一切都感到絕望的時候──hopeless and helpless,我們在感到絕望的時候,
我們才來學習專心倚靠上帝。這是人性的──康老師常常說人是很賤的,當我們健康的時候,當我們一
帆風順的時候,我們順利的時候我們都倚靠自己,人只有在苦難的時候、到處碰壁的時候,我們才來倚
靠上帝。十字架的苦難真是難以忍受、真是難以承擔,那個時候上帝好像隱藏起來,耶穌在十字架上痛
苦的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耶穌是上帝,他是道,道成了肉身;他是上帝,可是
他被上帝離棄──弔詭。「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耶穌痛苦的呼喊的時候,他其實靠人
最近。他真正用人性來承受罪的咒詛,就是死亡。所以我們灰心的時候,就多想耶穌的呼喊:我的神、
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耶穌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他離我們最靠近。十字架的苦難真是難以忍受,
那個時候上帝好像隱藏起來,所有的基督徒在苦難中,我們要與耶穌基督承受相同的試煉,這個是信心
的考驗,真正的治療就是信心。

路德開始發揮他弔詭的思想,他說信心使我們在死亡的風暴中、在地獄的折磨中我們看見了上帝的幫助
和拯救。看起來是絕望的,可是他是很有生機。十字架代表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也代表上帝的祝福與慈
愛。我們在面對苦難的時候,在面對瓶頸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絕望,我們非常的無助,可是在那個時候
我們往往經歷到上帝能力的源頭。我們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在極度的軟弱的時候,就經歷
到了最大的力量。這是保羅的經歷,也是馬丁路的的經歷。這個是信心的矛盾,往往在你最軟弱的時候
,也是你信心最剛強的時候;在你最苦難的時候,你一無可靠的時候,你反而倚靠上帝,你發現那個原
來是能力的源頭,路德跟保羅一樣,他一生遭遇到無數的逼迫跟風浪,他隨時面對死亡,而每一次他都
如保羅所說的,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

香港有位神學院的老師名字叫溫偉耀,大概是十年前,他太太乳癌過世了,然後他有一個孩子是智障;
也就是說他面對很多人生的打擊跟風暴。後來溫偉耀老師寫了一本書──我很喜歡那本書,那本書的名
字很棒──那本書的名字叫做《無能者的大能》。他用的是保羅的那一句話,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
,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瓦器一摔就破了,瓦器要強調的是人的脆弱,我們好像瓦器,人的軟
弱反而成為上帝誇勝的機會。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我們雖然好像
瓦器,有時候會軟弱,常常灰心、常常喪膽、常常會跌倒,但是如果有寶貝在我們裡面,有主的生命在
我們裡面發動,我們就可以靠主誇勝。

送給各位一句名言──蔡麗貞的名言──基督徒不是不會失敗的人,可是基督徒永遠不會被打敗。我們
像瓦器,我們會失敗、我們會被摔碎,但是如果有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發動,我們就可以彰獻上帝的大
能──無能者的大能。基督徒不是不會失敗的人,可是基督徒永遠不會被打敗,因為有主的生命在我們
裡面發動。所以學者們給馬丁路德的評語說,馬丁路德的神學,是馬丁路德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所形成的
。最後再送給各位──馬丁路德神學的一句話──人生沒有任何的苦難是上帝勝不過的,十字架的苦難
、十字架的死亡就是最大的勝利。我再念一次:人生沒有任何上帝勝不過的苦難,十字架看起來是最大
的失敗,可是它也是最大的勝利。十字架是上帝的咒詛、上帝的憤怒,因為人的罪必須要把人釘死;可
是它也代表了上帝的祝福跟慈愛。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人生沒有任何的苦難是上帝勝不過的,耶穌基
督的釘痕就是我們最大的保證跟安全感。所以當我們絕望灰心的時候,抬頭仰望十字架,耶穌基督已經
為我們走過了最黑暗的人生幽谷,祂已經得勝了,我們不用害怕。十字架雖然是死亡的記號,可是祂也
是代表生命的大能。我們一起禱告。

是的,天父,我們是瓦器,我們常常不堪一擊,我們面對試煉的時候,我們會退後,我們會喪膽。但是
我們感謝你,我們有寶貝放在我們裡面,我們雖然失敗了,但是耶穌卻是得勝的,我們可以在耶穌基督
裡與他一同誇勝。我們有主的大能在我們裡面,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你,不是出於我們。我們謝
謝你,我們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的失敗,但是你永遠的膀臂在下面扶持著我們;我們雖然跌倒,但不至
於全身仆倒。你的救恩是一勞永逸,我們可以隨時來到你施恩座前。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你是信實的,
必要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謝謝你,你的應許安定在天,你的話語永不改變,耶穌的死亡是我們最大的
勝利,耶穌的釘痕是我們最大的安全感,幫助我們也能夠經歷到什麼時候軟弱就什麼時候剛強。謝謝耶
穌在十字架上親身為我們承擔了死亡的咒詛,我們今天可以靠著祂,我們得勝在得勝。我們成為你的兒
女,實在是有福氣。我們相信你賜給我們的不是害怕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因此恩待我們
,讓我們一起在基督裡面成長,我們用你的話語彼此激勵;為著耶穌的緣故我們彼此代求;為著愛的緣
故我們彼此聯合,我們有真正的合一。

天父我們感謝你,透過馬丁路德你給基督教會帶來許多寶貴的遺產,我們珍惜人人皆祭司的恩典,幫助
我們善用這個恩典,雖然在讀經上我們會有不同的亮光,但是知道我們都是不完全的,我們需要彼此的
補足,幫助我們彼此的欣賞,幫助我們的恩賜能夠彼此的配搭,讓你的身體能夠健全的發展,讓你的教
會可以得到應該得的榮耀。我們謝謝你,願你的名彰顯在教會中,彰顯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感謝你,
垂聽我們的禱告,靠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